前阵子,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晒自己孩子的“暑假学习计划”,十二个培训班,整整齐齐地列成一张表格,暑假五十多天,排得满满当当,看得我头皮发麻。
有人问:“花大半年的工资,给孩子报这么多培训班,弄得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必要吗?”
这位朋友回答:“现在没有家长,不给孩子报辅导班了吧?”
“人家的孩子都在上,你不上的话,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现在学霸太多了,孩子不上辅导班,连比都没法比。”
“咱们做家长的,苦点儿,累点儿,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对这番话,不知作何感想,只是想起她的孩子,一个瘦弱文静的女孩儿,戴着厚厚的眼镜,每天忙不迭地,穿梭在各大培训班之间。
那天我突然想起了一项研究结果: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
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已经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
虽然如此,但中国父母,依然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很多家长为此感到焦虑,虽知道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但又觉得如果任凭孩子自由成长,怕“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咬着牙、扛着压力,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一样,兴趣班、辅导班、补习班,一样不差。
这种焦虑的心情,很容易理解,毕竟我们的社会,保障不完善,中国人普遍缺乏安全感,家长总怕孩子长大后,过不上想要的生活。
薇妮斯蒂.马丁在《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里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所以这个世界很难找到一位不焦虑的妈妈。”
然而,我想说的是,“输在起跑线上”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研,关于要不要让孩子上兴趣班,回答的人中,上过兴趣班的,有一半感谢父母让自己上兴趣班,另一半则认为兴趣班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没上过兴趣班的,也只有一半,遗憾父母没让自己上,另一半则无所谓。
其实,你不管怎样决策,都不能保证,孩子对这个决策,百分百满意。
更何况,其实课外辅导,绝大多数时候,都无法提高成绩。
如果你对这个结论有异议,不妨可以看这样两组数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做过这样一组调查报告,其中包含了,两万个家庭的教育情况。
第一组数据是,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没上过学前班的,比上过学前班的多10.89%。
这说明学前班,不仅没能帮助孩子赢得优势,反而让孩子,因过早学习知识,而引发挫败感,让他们早早地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现在很多孩子在四五年级时,就已经被家长送进了初一初二的辅导班,表面上看,这样显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先走一步,似乎很优秀。
事实上,除去那些天赋异禀,喜爱钻研的学生之外,于普通孩子而言,这么做,只是在透支孩子对学习的动力而已。
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在小学时,对学习兴趣盎然,一上初高中就开始厌学?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第二组数据是,每天有课外班作业的小学生高达81.50%。对于课外班的作用,尽管有部分家长认为“应该有用”,但孩子们一致认为“不知道”、“说不清楚”。事实上,课外班的作用远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
参加“补课”的学生,其实,大半是被家长逼的,上课无非是说话、睡觉、走神。
在学校学习很吃力的孩子,完成学校的作业已经不容易了,上辅导班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重的负担。
家长可以将心比心,自己不喜欢加班吧?加班的工作效率不高吧?甚至因为晚上不得不加班,白天早早开始偷懒。
与其补课,不如让孩子别那么累,在学校好好听讲,不要形成课上走神、课下辅导的恶性循环。
补课,就好比生病了打针吃药,治标不治本,不如培养自身免疫力,也就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学而思事件告诉我们,送孩子去补习班,已经成了家长们普遍存在的集体性焦虑。
没人说,学习成绩不重要,但除了让孩子拼命学,让家长拼命帮,我们其实还有更轻松的选择,不要让集体性焦虑,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为什么会有这种焦虑?
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所谓的竞争日益强烈的教育环境,而是如马东说的那样,父母们正在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嫁给孩子。
“我们小时候家里没钱,上不起学,考不起大学,现在我累死累活供你读书,你凭什么不努力?不珍惜?”
“我们小时候总比不上别人,不想自己的孩子也比不上别人的孩子,你要给我们争口气!”
“我们小时候不努力,所以现在连个安稳的生活都过不上,现在逼你,是希望你未来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然而,这些焦虑真的能让孩子好好学习,“赢在起跑线上”吗?
北京大学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哪怕考上大学后,惨剧也是接二连三发生。
欧建新自杀,茅侃侃自杀,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猝死,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
这些所谓赢在起跑线上,却输了整个人生的例子数不胜数,事实证明,焦虑带来的行动,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问题!
就像有位老师说的那样:“过去我们聚在一起讨论教案,现在聚在一起讨论怎样防止学生自杀。”
这是教育最大的不幸!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有这样一个问题:学习和考试都是一个拉弓的过程,但是将弓拉满以后,我们的箭该射向何方?
无数的家长,把目光放在了拉弓的过程中,却忽略了箭的方向,如何能不焦虑呢?
教育孩子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有方向,有方法的过程,想要让孩子真正地赢在起跑线上,我们就绝对不能被焦虑所支配。
那么,该如何做呢?
首先,了解孩子,明白他们的天赋和缺点,不要强行去攀比。
就像陶行知说的那样: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其次,理解孩子们的压力,不要把这张弓拉得太快太满,超限就是破坏,凡事都有一个度,适当地缓一缓,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最后,坦然接受自己的孩子最后很可能成为一个普通人的事实。
要知道,在中国所有的孩子里,能考上高校的,只占2%;而能考上清北的,也就万分之二左右。
我们可以适当地帮助孩子,往高处走,但绝对不能强求,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成为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罪魁祸首。
文章的最后,想要跟各位家长分享的是,也许你打开手机,就会发现到处都在讲竞争激烈、阶层固化、教育改变命运,你也很难独善其身,淡定地面对孩子成绩平平。
于是,你开始产生焦虑,把教育孩子看成了比天还大的事,整天围着孩子转。
然而,这种集体性焦虑,只会毁掉我们的孩子,一场场“赢了起跑线输了人生”的悲剧,都在告诉我们,时至今日,如何成为一个轻松的父母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家长们的必修课。
不要让焦虑毁了我们的孩子,学着轻松起来吧,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