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影响了近1/3患者的临床决策,特别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时,PET/CT时常能起到拨云见日指点迷津的作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患者由于对PET/CT设备了解并不充分。PET/CT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它对患者及临床诊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医院核医学科专家杜宁医生为大家分享实际案例,了解PET/CT诊断过程。
名医简介
杜宁
医院
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核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PET/CT是如何影响肿瘤患者的初始临床决策的?
答案
病例:患者女性,43岁
以头胀、医院,CT提示颅内占位性病变,行颅内占位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却提示转移性腺癌,后进行PET/CT评估,提示右肺癌,伴全身多处骨转移,后右肺病变穿刺提示腺癌。
如果该患者颅内占位手术前行PET/CT评估,及时发现右肺肿物及全身骨转移情况,则颅内病变的转移瘤属性就可以被提前发现,就可以避免“白开刀、开错刀、白受罪”的情况。
PET/CT是如何影响肿瘤患者的后续临床决策的?
答案
病例1:患者男性,68岁
确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拟行化疗,治疗前行PET/CT基线评估提示为全身多发淋巴结累及,双肺、左肾及肾周、骨骼多发累及;治疗4个疗程后行PET/CT治疗中评估疗效:除纵隔及左肺门淋巴结外,其余淋巴结、肺内、左肾及骨骼病灶活性基本被抑制,提示临床治疗方案有效;临床以原方案继续治疗4个疗程,行PET/CT评估,纵隔及左肺门淋巴结消失,患者获得临床治愈。在该例患者的诊治过程中,PET/CT明确告诉临床,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何,让患者承受最小的痛苦,花最少的钱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病例2:患者女性,69岁
右侧乳腺癌病史,手术后未做放化疗,以生物疗法治疗8次,行PET/CT评估疗效:右侧腋窝及盆腔多发淋巴结,肝脏及多处骨骼转移;提示该治疗方法疗效不佳,临床应更改后续治疗方案。PET/CT能有效提醒患者病情发展,指导临床诊断方案。
生物治疗后,出现广泛转移
除了上述肿瘤患者,PET/CT还有哪些应用?
答案
病例:患者男性,60岁。
既往骨髓炎手术病史,近期因左大腿肿胀,逐渐出现发热、皮温升高、疼痛症状入院,临床诊断为骨髓炎复发,拟行手术治疗,术前行PET/CT明确病变情况,PET/CT提示在病变范围局限于软组织内,并未侵犯左侧股骨及骨髓。临床未采取手术,抗炎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PET/CT的广泛应用,有效让患者避免手术的痛苦,更会节省大额手术费用。
拓展阅读
学术研讨会议
为充分发挥高端PET/CT设备的临床应用效能,提升区域肿瘤精准诊疗水平,医院核医学科于12月初,分别举行了线下及线上两场学术活动,邀请了辽西地区肿瘤及相关学科知名专家,针对国际国内相关学术前沿及临床指南进行详细解读并进行充分研讨,以实际病例分享的形式对PET/CT临床应用和重要价值进行了阐释。
参会专家指出,PET/CT判断的是手术和放化疗的决策是否正确,也就是钱花得对不对,手术做的值不值,罪受的该不该;最终能为患者带来疗效和经济方面的双重收益。因此,PET/CT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科室简介
医院核医学科成立于年,是辽宁省青年文明号荣誉单位。年在辽西地区最早开展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技术。年医院于辽西地区率先引进联影uMI96RPET/CT分子影像系统。
主要检查项目:
PET/CT肿瘤显像(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治疗后再分期、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和治疗后的疗效评价、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肿瘤患者随访过程中监测肿瘤复发及转移、肿瘤治疗后残余与治疗后纤维化或坏死的鉴别、已发现肿瘤转移而临床需要寻找原发灶、不明原因发热、副癌综合证、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患者的肿瘤检测、指导放疗计划,提供有关肿瘤生物靶容积的信息。)/心脏显像/甲状腺显像/唾液腺功能显像/骨显像/脑显像/核素治疗(碘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分化型甲状腺癌,89sr治疗癌症骨转移。)
联系
-(SPECT/CT)
-(PET/CT)
供稿/核医学科杜宁
审稿/核医学科柴雪红
校对/医技*总支李英梅(代)
编辑/组织统战部唐芷馨
《中国核医学医师》